勉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地名文化挖掘考证工作总结

    勉县位于汉中盆地西端,北依秦岭,南垣巴山,居川陕甘要冲。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非常适宜居住。旅游资源独特,人文自然相宜。勉县是一个两汉三国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地方。西汉初年,高祖刘邦派大将韩信从勉县“暗度陈仓”出定三秦;东汉初年,张鲁在此创办“五斗米教”,“雄踞巴汉三十余载”;尤其是三国时期,一代智星诸葛亮在定军山下设八阵图、制木牛流马,八年屯兵,五次北伐,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这次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中,专家对地名文化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挖掘,实地调查,去伪存真,保存了历史的正确面貌。

    一、去伪存真的地名

    )晒经坝梁与三交界

    在勉县张家河镇冷峪河村有一山峰,按一普资料描述为“晒经坝梁,位于冷峪河乡境内。海拔2377米,东西走向,长3公里,宽700米。传说唐僧取经路过此山,晒经于此。实属无稽。”同时,一普资料中描述“三交界,位于冷峪河乡政府北1.5公里柏树坝境内。海拔2289米,东西走向,长4公里,宽0.5公里。地处勉县、略阳、两当三县交界处,故名。”经考证,一普中所述晒经坝梁和三交界所指是一处山峰,此山峰如叫晒经坝梁,则无任何依据,叫做三交界则更确切。这次登记应作订正,只有三交界,无晒经坝梁。

    (二)拥西村应为雍西村

    勉县金泉镇雍西村驻地雍齿坝。西汉刘邦派大臣雍齿驻守此地,得名雍齿坝。据《褒城县志》载“雍齿坝:一作雍齿坝,旧传有雍齿井”。后来人口增长分居三处。此村住于西,故名雍西村,其余两村分别为雍东村、雍新村。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表达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拥护,便将“雍”改为“拥”,后一直沿用拥西村、拥东村、拥新村,1995年撤区并乡设镇时,金泉乡改为金泉镇,又将拥西村、拥东村、拥新村恢复为雍西村、雍东村、雍新村,但至今还有一些资料中仍在使用拥西村、拥东村、拥新村的名称,这次登记订正为雍西村、雍东村、雍新村。

    二、考证确认的地名

    (一)关于“养家河”的“养”字予以确认。

    近年来,我们发现个别单位的公文上、部分旅游宣传标志牌上、不少人的书写习惯上、本县土地、交通等部门的资料上、甚至个别新年挂历上,都把“养家河”的“养”写成“漾”,叫“漾家河”,这是错误的。

     自古以来,这条河就被人们称为“养家河”,《水经注·沔水》条中“容裘溪”就是后来的养家河;《大清一统志·容裘水》中,明确提出“(养家河)在沔县东南.......,俗谓之洛水,南经巴山东北流,又北经西东城东而北流入汉水”。《汉中府志》则直接说“养家河在(勉)县南二十里,源出巴山北流入汉(江),盖即容裘水也。”清康熙《沔县志·山水》条中也有这个记载。

    养家河发源南镇县西南巴山源处的云河乡纸坊坝恒担梁北麓,南北流向,从勉县最南的大河坝村入境,列温泉镇的光明村汇入汉江,全长150千米,流经我县阜川、元墩、定军山、温泉4个镇(乡)80千米,河宽平均百米左右,流域面积576平方千米。养家河环绕群山,有不少深滩,沿途多小盆地,多沙滩,且有温泉、龙洞和几条支流,自古以来,人们根据这条河水流平缓,涝能储洪,旱可泄蓄的特点,依山就滩,先后建有20多条堰渠,最大如曹家堰、琵琶堰、马家堰、白马堰、麻柳堰、天生堰、金公堰、浕水堰、康家堰和新中国建立后修建的“幸福渠”等10多条大堰渠,浇灌26000多亩农田。据《沔县新志》载:“汉江虽大,备亩三会之疏泄而已,其有利于民者,东路则旧州河(即堰河),黄沙河;南路则养家河为最。”在养家河576平方千米的流域面积中,到处呈现出一派青山绿水,田畴遍野的宜人景象,南乡人民子孙万代依靠他的水利资源,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更享受着得天独厚优美环境和精神生活。前辈人曾说“养家河上下多优堰,资灌溉之利,故得此名也。”

    在我县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时,就认定养家河的养字为“养”而不是“漾”,时隔30多年,为什么仍然被人们误写为“漾”呢?主要是,部分人在《禹贡》文中读到“嶓冢导漾,东流为江(水)”,自认为养家河下游正是东流而汇入汉江的,古书上既有漾水,那该是“漾家河”了,没有弄清楚漾水就汉水。另外一部分人认为一条河,应该有三点水旁,加之养和漾同音,疏忽了音同义殊。

在这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中,我们对“养家河”“养”进一步确认,再次向各有关部门、向社会作出文字宣传说明。

三、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名

    (一)三国古战场—定军山

    定军山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城南5千米,三国时期古战场,有得定军山则得汉中,得汉中则定天下之美誉。

    定军山以三国时蜀汉大将黄忠于汉中之战击毙曹魏大将夏侯渊闻名。我国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就是以三国时期定军山之战老黄忠刀劈夏侯渊为主要内容。

    从县城隔汉江(即沔水)南望,可看到巍然屹立在苍烟云海中无数秀峰定军山。该山属大巴山脉,东西走向,据《诸葛武侯祠墓志》载:“其脉自金华山来自尖山子起峰,峙立千仞,状如笔然”。其脉自高庙子入平地,隆起秀峰十二座,自石山子至元山子,号称十二连峰,再东为当口寺孤峰,自西向东绵延十多公里,如游龙戏珠,故有"十二连山一颗珠"之誉。主峰定军山海拔833米,东一小峰与中山子近峙,形成“二龙戏珠”。峰顶原有“古定军山”石碑一通,苔藓斑斑,字迹尚可辨认。

    自古定军山一带,江流碧清,山光明媚,遍山“深松茂柏,攒蔚川阜”(《水经注、沔水》),佳木繁荫,野芳幽香,引起历代诗人敬仰羡慕,李白、杜甫、王安石、苏东坡都在这里留下了无数诗章;清王士祯亦写下“天汉遥遥指剑关,逢人先问定军山”的名句。诸葛亮病危时,曾遗命葬定军山。至今武侯墓仍隐约在山麓林海葱郁古柏环抱之中。

    定军山以古战场驰名中外,远在东汉末年,群雄峰起,曹操占据汉中后,由夏侯渊屯兵驻镇定军山,适刘备来争,遣黄忠南渡沔水,在此大战,夏侯渊战死,从此历史上写下了“黄忠大战定军山”的威武盛名。山半腰突起一巨石,高可丈余,中有一缝,宽窄不一,相传当年诸葛亮避流矢之“挡箭牌”;山旁有“斩将桥”和八角琉璃井,山南“仰天洼”方圆四、五里,传系三国时诸葛亮称之为“可屯万兵”之处。定军山北麓一片广漠沃野,就是当年诸葛亮大布“八阵图”、设“督军坛”的武侯坪,在这里时常可以发现铜铁两种四角锋利、随手掷之必有一角向上的“扎马钉”和前尖后圆通体碧绿的箭镞,据传为武侯用兵之物。

    (二)武侯墓

    武侯墓位于勉县城南4公里处的古战场定军山下,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墓地。墓区占地360余亩,由墓庙区和山林区构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文物旅游胜地。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曹魏,兵驻岐山五丈原,秋八月二十七日晚,其军营上空“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二十八日黎明,诸葛亮卒,临终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即今勉县武侯墓。因其生前官居丞相武乡侯,死谥“忠武侯”,故人们称其墓为“武侯墓”

    墓区由定军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条小山岗环抱。墓前土岗三层自定军山向西叠浪而来约三里许至此形如眠弓,古称“三台书案”,从少祖山下六岗向西势若游龙,悠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后形成新月状半里许,新月之下,眠弓之内,豁然开张平地360余亩,即为诸葛武侯墓冢所在。

    近墓四山,前“书案梁”,后“笔峰山”,左土地岭,右武岗山,将武侯墓紧紧围护。岗上岗下苍松翠柏,奇花异木,遮天蔽日,肃穆盎然。

    环墓区,坐落三个自然村,东边为诸葛村,西北为元坪村,南边为吴家湾村,通属定军山镇所辖。墓北4公里,汉江河自西向东流径县境,古称“沔水”,为汉江上游段,水面横跨大桥连通勉(县城)武公路,十里大道为往来武侯墓提供了交通便利。每逢清明前后武侯墓文化旅游节期间,游人如织,平常去拜竭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地名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一个地方历史文脉所在、乡愁所系。勉县是一个两汉三国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地方,定军山、武侯墓、天荡山、古阳平关等三国历史遗迹众多,保护、挖掘、研究、利用好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名,对于提升地名管理水平、彰显勉县地域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勉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