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属于迁飞性害虫,半翅目飞虱科。常见种类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稻飞虱的都具有体形小,翅透明的特点,常有长翅型和短翅型。我县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为害为主,白背飞虱在稻株上取食部位比褐飞虱稍高,以刺吸植株汁液危害水稻,除直接刺吸汁液,使生长受阻,严重时稻丛成团枯萎,甚至全田死秆倒伏外,产卵也会刺伤植株,破坏输导组织,妨碍营养物质运输并传播病毒病。主要症状为,水稻上部叶片叶尖变黄,下部叶片枯萎,叶鞘可见灰黑色代谢物,严重时可引起煤烟病。
凡盛夏不热、夏秋多雨的年份,易酿成大发生,6—7月降雨过程利于稻飞虱成虫迁入、繁殖、扩散,在局部区域内易发生“突增”现象,一般低湿、排水不畅的稻田,抽穗较迟、生长嫩绿、偏施氮肥和长期浸水的稻田,虫量大、为害重。我县7月下旬—8月上旬是防治关键时期,积极开展化学防治,控制危害,确保秋粮丰收。
防治技术
1、防治时期:7月中下旬—8月上旬是防治关键时期。
2、农业防治:同品种、同生育期的水稻连片种植,避免“插花”;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合理施肥,防止贪青晚熟;铲除田边杂草和田间稗草等。
3、防治药剂:在水稻孕穗期或抽穗期,2~3龄若虫高峰期,
亩用或20%呋虫胺可溶粒剂20—40克,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0毫升,或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20—30毫升/亩,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克/亩,或25%噻嗪酮30克加40%毒死蜱乳油100毫升,兑水45-50千克喷雾。
4、注意事项:上述药剂轮换使用,降低害虫抗药性,稻飞虱主要集中在稻丛基部为害,防治时增加用水量,喷湿下部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