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说明

  • 索引号:

    610725000-/2020021609
  • 发布日期:

    2017年11月07日 17:52
  • 来源:

    县财政局
  • 发文机构:

    县财政局
  • 内容概述:

2016年度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说明

2016年,我局以提升财政资金绩效为主线,以绩效目标实现为导向,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手段,以评价结果应用为保障,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积极推进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一是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把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作为落实财政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列为重要的工作日程,并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财政部印发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和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研究部署绩效管理工作,有效地推行绩效管理。二是制定了《勉县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通知》(勉财发[2016]67号),进一步扩大了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范围,规定超过30万元的专项资金项目纳入绩效评价范围,且纳入2016年绩效评价的项目资金占本级专项资金预算的50%以上,凡各纳入各科室评价的项目金额未达到归口专项资金总额50%以上的,结合实际执行情况追加评价项目。同时开展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规定各支出科室应在归口管理的一级预算单位中选择不少于30%的单位开展评价。三是为了更好落实绩效目标,年初在内部年度责任目标制定时,将机关科室部门绩效评价工作作为年度目标任务纳入考核范围,确保绩效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并督办自评、反馈问题和应用评价结果,不断健全绩效管理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二)抓好预算绩效目标任务编制,落实责任分解

按照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和制度的相关规定,我局及时开展预算绩效目标任务编制工作,在部门预算编制中将项目绩效目标作为重点编报内容,并按照工作内容、工作措施、工作时限和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将预算绩效管理目标进一步分解细化,对预算绩效管理进行控制,将责任落实到岗位,形成完整的绩效管理工作方案和指标考核评估体系,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年初将绩效评价工作纳入局机关内设科室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年初有任务、年中有执行、年末有考核”的内部考核机制。

(三)加强绩效监控,抓好整改督查

加强预算绩效过程控制,把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建立事前有绩效目标,事中有绩效监控,事后有绩效评价的首尾衔接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并且对已纳入我局绩效目标管理范畴的项目支出,定期采集项目的绩效运行信息。对于项目资金安排进度缓慢甚至造成浪费的,县财政按照“预算单位结转两年以上的未使用形成的结余资金原则上由财政统筹安排,对当年结余结转资金比上年增加的预算单位减少下年预算项目资金安排”。通过这套体系持续、循环运作,形成了一套量化、科学的绩效目标和指标体系,从而不断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四)开展绩效评价,强化评价结果应用

深入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部分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自评和项目核查,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评报告。同时,结合组织绩效自评报告和绩效跟踪监控情况,对发现的问题现场反馈并要求改进,加强评价结果与项目资金安排的衔接,从而提高了预算绩效水平。

2016年,全县水利局、供销社、交通局、国土局、老干部局、社保中心、干休所等部门对本部门的整体支出进行了绩效评价,对本部门的整体支出规模、资金使用方向和管理状况进行了认真地分析评价。2016年,全县年初预算纳入绩效评价范围的项目资金达4.7亿元,涉及教育、公共卫生、移民搬迁、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发展等多个重点项目,其中财政局会同国土局对全县移民搬迁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价,此项目涉及30个集中安置点工程项目,包括14个由镇(街道办)落实的项目、敬老院安置点及鸿福大厦安置点等15个移民搬迁与保障性商品房结合的已建成项目,占地640亩,建筑面积289760平方米,安置房3200户,完成投资52895万元。截至2015年底,全县建成安置房3500套,可安置3500户、13262人,占年度任务的100%,其中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30个,建安置房3200套,可安置3200户、12092人,所有房屋全部达到入住条件,省市年度考核安置率达到90%。全县2863户群众告别深山,1685户摆脱地质灾害威胁,占年度任务的48.14%;672户特困群众免费迁入新居,占年度任务的19.2%;10307人进入城镇安置区,为全县城镇化率提高贡献了近2.4个百分点。

二、绩效评价工作取得的实效

(一)绩效监管进一步加强

通过绩效项目跟踪监管,能够及时发现项目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如立项手续不全、执行主体不明确、内控制度不完善、实施进展缓慢、质量不合标准、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问题。同时,针对绩效监管暴露出的问题,及时反馈给项目主管部门和实施单位,并由我局会同主管部门及项目实施单位,集中研究整改措施,保证财政资金安全运行,提高了财政、项目主管部门和实施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

(二)预算分配更趋合理

经过探索,我局逐步建立了以绩效结果为导向的预算资金分配模式,按绩效评价结果确定项目支持手段、资金投向和规模。申报项目设定绩效目标,审定项目测算资金需求,批准项目编制支出预算,增强了预算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效提高了预算编制质量,确保了财政资金继续向最急需、最有效、最重要的领域倾斜。通过编制年度绩效预算,将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所需经费分解为可考核的绩效目标,结合上年绩效目标及绩效结果,编制合理的年度资金分配预算,从而实现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三)统一指标体系

根据县级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从投入、过程、产出的效益三大方面,对部门整体支出和评分办法进行科学合理、层次清晰的分类,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以评价机关运行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揭示机关运行经费支出存在的问题,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和绩效标准体系。

(四)金效益显著提高

通过支出效评价、项目跟踪指和及时纠错,初步形成了金的良性行,提高了金的使用效益。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及建议

(一)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宣传,建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进一步增强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重点宣传实施绩效预算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使大家从思想上认识到粗放式预算管理方式的弊端,树立“用钱必问效、问效必问责、问责效为先”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二)完善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制度

应用评价结果是绩效管理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关键,也是全部工作的落脚点。一是建立绩效数据管理制度。将绩效评价数据信息输入部门预算管理系统,在涉及单位内部之间实现共享,为政府和部门预算管理服务。二是建立财政绩效评价结果通报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以文件的形式向项目主管部门通报,及时反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作为评价部门和单位改进预算管理、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的依据。三是建立财政绩效评价结果公开制度。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向社会公开评价的结果,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

(三)完善绩效问责制度

绩效问责是检验财政支出效率是否达到最优水平的重要一环。要尽快建立责任追究奖惩机制,对故意漏报、虚报、瞒报评价材料,绩效评价弄虚作假等进行行政问责。将绩效评价结果纳入党委和组织部门对部门负责人德、才、绩、能和晋升任免的综合考核范围,最终建立与部门预算相结合,与项目监管相结合,与干部任用、奖励惩罚相结合的全方位、多维度的绩效问责制度体系。